《洛丽塔》主要讲诉什么样的内容?
《洛丽塔》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汉勃特在巴黎的大学教授俄国和欧美文学,并拥有一家豪华的旅馆。由于少年时代相亲相爱的女友早逝,汉勃特在成年后仍然对9~14岁的早熟少女非常着迷。在30岁左右,汉勃特到美国去继承叔叔的遗产,早有外遇的妻子不愿意移居美国,于是两人离了婚。到美国后,因为生病,汉勃特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出院后住到了中年寡妇黑兹夫人家里,并在不久与黑兹夫人结了婚。可是汉勃特却对寡妇12岁的早熟的女儿洛丽塔着了迷,并想方设法去接近她。不料黑兹一天偷看了丈夫的日记后大发雷霆。出去寄信时不幸被汽车撞死。汉勃特到夏令营去接洛丽塔,并在晚上和她发生了狂热的性关系。从此以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但是洛丽塔的心情一直捉摸不定,有时还偷偷去和别的男人幽会。有一天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汉勃特到处寻找,但毫无结果。三年之后,当汉勃特准备放弃寻找时,却意外地收到了洛丽塔的来信,告诉他她已结婚并快要生孩子了,请汉勃特给她经济上的支援。汉勃特找到了洛丽塔,给了她现金和支票,并明白了二年前是坌尔梯拐走了洛丽塔。于是汉勃特找到坌尔梯开杀死了他,汉勃特也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白人鳏夫的自白》,在临刑前突发疾病死于狱中。
《洛丽塔》讲的什么?
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故事。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伯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伯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后来,洛丽塔对亨伯特感到厌倦选择了离开他。演员表:亨伯特 杰瑞米·艾恩斯 洛丽塔 多米尼克·斯万 夏洛特 梅兰尼·格里菲斯 奎尔蒂 费兰克·兰格拉 亨伯特(少年) 本·西尔弗斯通 Annael Lee 爱玛·格利菲斯·玛琳
《洛丽塔》句子摘抄
低垂的眼睛里那种异常孤独的渴望神色
令我备受煎熬的欲望和失眠症
我想在新英格兰乡间或是一个沉睡的小镇
这种念头先前一段时间一直从我的脊骨里缓缓地向外渗透
声音欢快,嗓音媚人地向上一扬。
穿过饭厅的时候我仍跟在黑兹太太后面,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大片苍翠——“这是外面的门廊”,在前面给我领路的那个女人大声说。事先没有一点预兆,我心底便涌起一片蓝色的海浪。在布满阳光的一个草垫上,半光着身子,跪着转过身来的,正从黑眼镜下面瞅着我。
在缓慢、孩子气的微笑后面藏着一大堆腐竹凶恶的坏念头
我的洛丽塔身上混合了温柔的爱幻想的稚气和一种怪诞的粗俗
踏碎了的雏菊的气味
我那灵敏的耳朵不知不觉地听到了她呼吸节奏中的某种细微的变化——因为她实际上并没有在看我潦草的字迹,而是充满好奇、十分镇静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个富于魅力的房客去做他渴望做的事儿
房子里传来洛的傲慢自负的声音:“请原谅,妈妈,我可不是对着你的。”当然不是,我的顽皮捣蛋的宝贝儿
楼下那扇纱门砰地响了一声,是洛吗?逃跑了吗?
“他不是我要找的那个家伙。”我说 她眼睛里洋溢着的那种欢迎的神色消失了。她眉头紧皱,就像在以前痛苦的日子里那样
冷漠的蓝眼睛,乌黑的头发,红润的面颊,没刮胡子的下巴
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
等我在她身上满足了我的欲望以后——疯狂的运动以后,我总把她搂在怀里,最终发出一丝几乎不出声的充满柔情的呻吟
霓虹灯的灯光从用石块铺平的院子里透过窗帘的缝隙照了进来,她的皮肤在灯光下闪亮亮的,她的乌黑的睫毛纠结在一起,她的暗淡的灰色的眼睛比任何时候都更显得茫然——完全是一个经过大手术之后依然处在麻醉状态的小病人——于是心中的柔情就会变得越加强烈,成为羞愧和绝望,我总把我那孤独、轻盈的洛丽塔搂在我冰冷的胳膊里,轻轻摇着她哄她入睡。我会埋在她温暖的秀发里呻吟,随意地爱抚着她,默默无语地祈求她的祝福,而当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痛苦、无私的柔情达到顶点的时候,突然,肉欲又开始袭来…既具有讽刺意味也十分可怕
“oh,不,”洛丽塔总深深地叹一口气说——所有这一切即将被破灭消失
一个满身绒毛的小姑娘仍戴着罂粟花
仍在色彩鲜艳的黄昏时分吃爆玉米花
因为你从她怒容满面、神色威严的保护人
手里劫走了她
撕破他的黄褐色长袍,黎明时分
让那个粗鄙的家伙在他新的病痛里翻滚
糟透了的爱情和紫罗兰
悔恨绝望,而你
把一个令人生厌的布娃娃撕成碎片
又把它的头扔弃
因为你所做的一切
因为我未做的一切
你必须死
书评《洛丽塔》
坦白的说,《洛丽塔》应该是我这段时间看过最好的书了。本来因为无意中看到了电影介绍,很想看电影版。后来发现这部电影是由小说改编的,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去看了看小说。
这本书的主题围绕着中年男人亨伯特和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爱恨情仇展开。亨伯特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年男人,但是因为少年时期的女朋友病死,从而让他心理扭曲,产生了恋童癖。
他无意中遇见了黑兹太太的女儿——洛丽塔•黑兹,就疯狂的爱上了她,甚至为了达到接近她目的,与她的母亲结婚。后来黑兹太太在意外中丧生,于是他光明正大的占有了洛丽塔。
后来洛丽塔无法忍受这种乱伦的生活,逃离了亨伯特,和剧作家奎尔蒂私奔。亨伯特为了复仇,辗转多年寻找她和奎尔蒂,最终枪杀奎尔蒂,也因此成为了死囚。而洛丽塔早已改嫁,后来因难产而死。
不管这部小说的内容多么有争议,是否离经叛道,挑战世俗,都是不重要的。因为它的文笔毋庸置疑。亨伯特对所有未成年少女(他自己创造了“性感少女”这个词来形容)的病态的疯狂在书中被塑造得淋漓尽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开篇的文字就十分惊艳。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着一只短袜,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长的身体。她是穿着宽松裤子的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蕾丝。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感官上的变化,作者非常善于结合触觉,听觉,视觉,心理活动等一系列杂合的描绘来展现故事和画面,叙述风格绮丽,温柔旖旎。下面我找了一些经典段落,可能有删减。
“你们肯定都知道夏天黄昏,在一座小山的脚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带着一些蠓虫,悬在一道鲜花盛开的树篱四周,或者突然被一个漫步的人闯入和穿越;一种毛茸茸的温暖,一些金黄色的蠓虫。”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景色描写,“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毛茸茸的温暖”,“金黄色的蠓虫”,让一幅夏日中夕阳西下的壮美而梦幻的画面马上在脑海中生动的浮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见亮着灯的窗户上的涡卷线状图案。那些图案给敏感的记忆那五彩的油墨一加渲染,在我眼里就像纸牌一样。一簇星星在我们头顶上细长的树叶的黑色轮廓间闪着微光。”
“午后反射过来的阳光,好像一颗光彩夺目的白色钻石带着无数道彩虹色的细长光线,在一辆停着的汽车的圆顶篷上闪动。”
在作者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都是由动态的线条和明丽的色彩所构成的。而意识流所具有的跳脱的思维也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文字中不乏新奇的手法和信手拈来的比喻,让读者沉浸在亨伯特——一个内心扭曲的人所构建出的另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蓝紫色,在亨伯特的眼中就是“夏天的天空,还有李子和无花果,以及帝王的深紫色的血液。”
不只是景色描写,对于人物,作者的刻画也是精细而独到的。
“那种轮廓微微显得有点儿狡黠的颧骨、生着汗毛的纤细的胳膊或腿以及绝望、羞愧和柔情的眼泪。”
在亨伯特眼中的少女的美好,他通过细致——甚至病态的细致入微的笔触都描绘了出来。
不像有些文章生硬的辞藻堆砌,《洛丽塔》中接连三四个排比,仿佛是一个精美的手工织物中每一根精确而艳丽的丝线,把它们巧妙的穿插在一起,才得以编织出华美的锦缎,比如这段对于山的描写,不同的山,作者写出了全然不同的色彩:
“从未被人攀登的或是不断变成一座座有人居住的山岗的瑰丽青山;东南走向的山脉,随着一座座峰峦远去,高度逐渐降低;令人动情地高耸入云、有着白雪纹理的灰色石头巨像,以及严酷无情的峰峦在公路转弯处蓦然出现;林木幽深的险恶的大山覆盖着一片整齐、交叠、黑森森的冷杉,有些地方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苍白、蓬松的杨树;还有组合成的一丛丛粉红和淡紫的植物,法老似的,“古老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黑色熔岩形成的孤山;早春的山峦,山脊上满是小象的细毛;夏末的山峦完全隆起,它们那沉重的埃及式的四肢在黄褐色的、蛀坏了的毛绒衣服的褶层中交叠在一起;米灰色的小山,点缀着粗壮的绿色橡树;最后一座赤褐色的大山,山脚处有一片繁茂的苜蓿。”
有人觉得,这本书的话题如此敏感,一定充满了色情,其实大错特错。这部小说的目的绝不是色情,如果这样理解就过于肤浅了。作者对于这方面的描写都含糊而隐晦,甚至干脆变成了典型的亨伯特式的联想:
“壁画上会有一片湖水。在火红色的花朵中会有一座凉亭。会有一些自然风景画——一头老虎追赶一只极乐鸟,一条令人窒息的蛇完全缠绕住小猪剥了皮的躯干。会有一位苏丹,脸上现出巨大的痛苦,正在帮助一个臀部好看的小奴隶爬上一根缟玛瑙的柱子。会有出现在自动唱机的乳白色两侧的那些亮晶晶的液滴。会有中级小组的各种营地活动:划独木舟,跳库朗特舞,在湖边的阳光下梳理鬈发。会有白杨树和苹果树,星期天的郊外风光。会有一块火蛋白石在一个泛起阵阵涟漪的水池中融化,最后一次震颤,最后一次敷色,刺眼的鲜红,令人难受的粉红,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
在亨伯特与洛丽塔在一起之前,文笔细腻而华美。但是在黑兹太太死后,画风却急转直下,很少出现晴朗的天气,更多的是瓢泼大雨,鲜少再出现从前的美好画面,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更压抑的风格。
“望着一个消防龙头。那真是一个丑陋的玩意儿,涂着厚厚的银漆和红漆,伸出它的曲柄的红管子让雨水给它们上光,而雨水则像鲜红的血水似的滴落在它那银白色的链条上。”能把一个消防栓写成这样,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不言而喻。
“有时,火车会在异常湿热的夜晚带着撕心裂肺的不祥的隆隆声,发出一声绝望的长啸,其中混杂着力量和歇斯底里。”
也许,这种压抑的格调正是亨伯特与洛丽塔在一起之后,开始暗示着两人最终会分道扬镳。
而故事最大的泪点,就是亨伯特变态扭曲的爱。他强硬的把并不爱自己的洛丽塔据为己有,一开始也许亨伯特也不爱洛丽塔,只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对于少女的欲望,才让洛丽塔不堪忍受,离开了他。但是当亨伯特在洛丽塔私奔以后的几年里,发疯一样不断的寻找她。
多年后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洛丽塔早已不是以前的少女,而是身怀六甲的人妻,是令他反感的“成年人”,而亨伯特却发现:
“我对她看了又看,心里就像清楚地知道我会死亡那样,知道我爱她,胜过这个世上我所见过或想象得到的一切,胜过任何其他地方我所希望的一切。过去我曾大声呼喊着翻身扑到那个性感少女身上,如今她只是那个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
亨伯特失去洛丽塔以后才发现,他爱的不只是从前作为“性感少女”的洛丽塔,而是真正的洛丽塔。但是洛丽塔早已对他心灰意冷,宁可跟着奎尔蒂走,也不愿意再和他过着苟且偷生的乱伦生活。是亨伯特自私的爱,毁了洛丽塔的一生。
在结尾,亨伯特杀了带走洛丽塔的奎尔蒂,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拯救洛丽塔的那个人。在牢狱中,亨伯特最后的话:
“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后来亨伯特死在狱中。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凄美而疯狂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无疾而终。合上书再细细品味,依然是感人至深而回味无穷的。
《洛丽塔》中的隐喻是什么?
《洛丽塔》中的隐喻是胡子。洛丽塔支开韩波特去买香蕉,他在中途刮了一趟胡子。回来之后便觉察到有另外一个男人存在过的气息。在这里刮胡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胡子是父权的象征,韩波特对于洛丽不仅仅是爱,更有种占有欲,是作为父亲的权势不容侵犯。然而在他刮胡子的过程中,这种父权就被侵害了,随着胡子的刮落而从他身上剥离了、失落了,这是韩波特无奈的预感。评价:《洛丽塔》借助各种画面表达方式和灯光布景等阐述了人性和年龄差异带来的困境和窘迫,很好地借助了现代电影的技术优势。从对题材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莱恩版《洛丽塔》选择的是酣畅淋漓地渲染亨伯特的爱情悲剧。该片突出故事的悲剧主题是依靠梳理、明晰情节做到的。为了使故事内在叙事结构合理,在1962年库布里克版本的基础上,增添了对亨伯特的性感少女情结的追述。在很多细节上,莱恩版《洛丽塔》显得更忠实原著,但缺少原著中讽刺和戏谑的味道,更多地是唯美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