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经络有哪些
人体背部有很多很多的经络,那么背部经络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告诉你背部经络有哪些,欢迎参阅
疏通经络的 办法
1、经拍打通经络
循经拍打可使经络畅通,气血畅行,起到防治许多 疾病 的目的,这也是金老多年实践的深刻体会。其实 针灸 用药 也是此意,只不过针对经络瘀滞严重的情况。拍打要按照经脉走行的顺序,以使经脉之气衔接畅通。我们可以四个八拍为节奏,拍打时用力要柔中有刚,力量适度。具体方法如下:
拍打手三阴、手三阳经 以八拍(4拍)节奏拍打,以右手自左胸前向手臂内侧向手掌手指方向拍打,然后翻转过来,从手指外侧向肩臂外侧拍打,如此拍打两遍。再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节奏左手拍打右臂。这样就把手三阴手三阳经全面拍打。手三阴手三阳经包括肺、心包、心、大肠、小肠、三焦脏腑,如此拍打能通心络,补心阴,振奋胸阳,宣肺清痰,增加肺活量,促进肠蠕动,通便理气消腹胀,通达三焦。
拍打足三阴、足三阳经 以八拍(4拍)节奏拍打,两手从双腿足踝内侧向上沿腿内侧向上拍打至腹部;然后两手沿着骶髂关节向下沿腿外侧至足外踝方向拍打,然后单腿放在凳子上或踩在高矮适中的台阶上,右手拍左腿前侧,左手拍左腿后侧。如此拍打两遍,再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节奏拍打右腿。这样把足三阴足三阳经全面拍打。足三阴足三阳经包括脾、肝、肾、膀胱、胆、胃脏腑,如此拍打能健脾利湿、舒肝利胆、和胃化滞、益肾养阴,通利小便,增强卫气。
拍打任督二脉和膀胱经背部腧穴 以八拍(4拍)节奏拍打,单手握拳自大椎沿脊柱向下慢慢捶打至腰骶,即尾骨处,再从腹下沿正中线向上过胸捶打至咽喉,然后双手握拳沿脊柱两旁从上向下捶打,这就把任督二脉和各脏腑在膀胱经的腧穴都捶打了。这样可调理十二脏腑功能,助阳气升发,通利三焦,调理阴阳,增强免疫力。
拍打肩颈部 以八拍(4拍)节奏拍打,以左手托右肘,用右手拍打大椎,颈部和左侧肩背部,再用左手同法拍打颈部、大椎和右侧肩背部。然后双手叉腰,收腹,以顺时针转动腰部两个八拍,再逆时针转动腰部两个八拍,但转动幅度不宜过大。可促进肩颈和腰部的气血流通,有助于防治 肩周炎 、 颈椎病 。
拍膝 直膝、弯腰,将脚蹬在一个高矮适中的台阶上,左手拍左膝后部,右手拍左膝前部,然后再左手拍左膝外侧,右手拍左膝内侧。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拍右膝。这有利于两膝的气血运行,防止或延缓老年性关节退行 性病 变。
针对曾一度流行的拍胆经 保健 法,金老强调,拍胆经固然重要,但其只是14经脉之一,其他经脉也要拍打,不能以偏概全。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经络开通、气血畅流的感觉,而神清气爽,心情舒畅,还可防病祛病。动作很简单,每次只需五分钟,效用却很大。
2、升温是疏通经络最有效的方法
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你用 按摩 和针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这时针灸、 推拿 、按摩等 治疗方法 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暂时缓解,复发率非常高。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同时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 自然 畅通。
3、薄荷茶味疏经络
取干薄荷叶15克,绿茶3克,冲入沸水1500毫升,待泡出味且稍凉后,滤去残渣,再加少量冰糖,或把鲜薄荷叶洗净,放入杯中,直接冲入开水。用于泡茶的有欧薄荷、绿薄荷和苹果薄荷,味苦辛,有健胃、通络之效,但是薄荷性凉,不易久服。
4、老丝瓜引导经络
老丝瓜1条,切碎炒至微黄,研成细末,每次10克,用热水过服。老丝瓜筋络贯穿,类似人体经络。借老丝瓜气来导引人体经络,使气血通顺。
5、药物温敷
通过外服敷药膏也能起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作用。如追风壮骨膏,有追风散寒,活血止痛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肩背疼痛,腰酸腿软,筋脉拘挛,经络不通、四肢麻木,关节酸痛,筋骨无力。使用时,用生姜擦净患处,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温敷可以有助于活血通络。
背部 刮痧 的好处
1、调节阴阳
阴阳是 中医 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刮痧保健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活血化瘀
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在局部产生淤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时在局部或相应腧穴刮拭,可使淤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这就是刮痧活血化瘀的作用。
3、 清热 消肿
根据中医治法中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放痧手法的刺激,使热邪疾出,以达清热之目的,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以清体内之瘀热、肿毒。
4、祛痰解痉,软坚散结
由痰湿所致的体表包块及风证,通过刮痧、放痧治疗,使腠理宣畅,痰热脓毒外泄,有明显的止痉散结效果。
5、扶正祛邪
刮治病变相应腧穴的皮肤,使之出现青、紫充血的痧痕,使腠理得以开启疏通,将滞于经络腧穴及相应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透达于外,使经络得以疏通。
猜你喜欢:
1. 背部经络按摩的好处有哪些
2. 背部经络推拿对身体的好处
3. 背部经络不通的危害有哪些
4. 背部经络不通有什么症状
5. 背部经络排毒的好处
6. 背部经络不通的坏处
7. 背上的经脉很痛怎么回事
8. 经络穴位养生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中医应用(2)
(6)足临泣: 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其主治范围与胆经、带脉的循行和病候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等。 (7)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其主治范围与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之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四肢体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脉: 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其主治范围与此二经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二经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组合主治范围 临床配穴时多将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组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其组成及治疗范围如下: (1)公孙-内关 合用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2)足临泣-外关 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3)申脉-后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头目、通经活络之功。常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病证,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病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抽搐、头痛、头晕、失眠、癫痫、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气、益肾气、宁神志、清虚热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的病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不利、咳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总结了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此处之阳跷是指通于阳跷脉的申脉穴,阳维是指通于阳维脉的外关穴,督是指通于督脉的后溪穴,带是指通于带脉的足临泣穴,此四穴偏于治疗在表的外经病,如肩背腰腿疾患。而分别通于阴跷、阴维、任脉、冲脉的照海、内关、列缺、公孙则偏于治疗在里的脏腑病。同样,阴跷是指通于阴跷脉的照海穴,阴维是指通于阴维脉的内关穴,任是指通于任脉的列缺穴,冲是指通于冲脉的公孙穴,此四穴偏于治疗在里的胃、心、胸疾患。这是对八脉交会穴治疗范围的高度概括。 以上分析可见,八脉交会穴中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经穴,而单用此八穴也能治疗这四脏的病证,分析其理:(1)治疗肝之疾。八穴中虽无穴位与肝经直接相关,但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同气相求,且行于胸胁,内关实具疏肝行气之功,能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满疼痛等实证,故有“胸胁内关谋”之说;若属肝阴不足之虚证,又可取照海穴,因肝肾同源,滋水则能涵木。(2)治疗心之疾。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所以在治疗上常取心包经的腧穴治疗心经病证,即所谓代君行事。(3)治疗大肠腑病。列缺为手太阴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故可治疗大肠腑的病证。(4)治疗胃腑病。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可治胃腑的病证。 临床 经验 表明,单纯性内脏疾患主要用脏腑辨证,以相应的特定穴组成处方;头面、四肢、体表的疾患多用十二经脉辨证,以循经取穴为主;如属多经合病,症情复杂,虚实难辨,以一脏一腑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用奇经八脉辨证,选用八脉交会穴,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八脉交会穴的重要性,正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中所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意在说明八脉交会穴可以主治全身疾病,八穴的主治范围广泛。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 针灸 一大法门……”,其论也谓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