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学习

时间:2025-09-27 22:00:20编辑:小松

学古琴有什么好处?

琴·棋·书·画 可以让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其是清、和、淡、雅的音乐,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高雅韵味 提高品味的意境,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修身养性 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学古琴的苦与乐作文 “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 ”古城常熟,与古琴有着特殊的因缘,城内七条溪流横向排列,汇入南北向的主河道,如同一架古琴。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古琴,被它的神秘和庄严迷住了。 在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暑假里,妈妈给我请了一个老师,我的学琴生涯开始了。 刚入门的时候,尹老师只教了我“勾、挑”两个指法,让我每天各练二百遍。 第一、二天的时候,我还认认真真地弹,可到了第三天,我便觉得学古琴太枯燥了,嚷嚷着“不学了”,妈妈听了,立刻皱起了眉,严厉地说:“徐添翼,你算算你一共学了几天琴?才学两天你就要放弃?你学琴以前不是发誓以后会好好学琴吗?做随便什么事都要坚持,包括弹琴!如果你这点事情都坚持不了,你就别学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默默走进书房,认真地弹起琴来,并下定决心要坚持下去。 过了几节课,尹老师决定教我按弦,按弦是用大姆指右侧的一块肉紧紧按在琴弦上,然后拖动。 我按要求轻轻拖动了一下,呀,可真痛啊!要知道,琴弦就等于是钢丝,用肉划钢丝能不痛吗?仿佛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狠狠地切着我的手指,十指连心,我的心也在痛。 我停下来,想歇一会儿,可尹老师却说:“继续,弹琴要有恒心,要坚持,磨出老茧就不痛了。 ”我只好继续练琴,我忍着痛,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嘶!”我忍不住叫出声来,低头一看,手指已经出血了!见我的手指出血,尹老师才叫我停下来,不过还是让我每天都要多练。 第二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我的手上竟然已经长出一个老茧了!如今,我已经学琴三年了。 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的深厚。 在《酒狂》中,我认识了醉酒佯狂、悲愤踉跄的才子阮籍;在《凤求凰》中,我第一次听说了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用琴音找到知音卓文君的千古佳话。 我知道,《关山月》中的月光照在守卫边关的战士身上,是苍凉的;《良宵引》中的月光是淡淡的,如水般倾泻在人们身上,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秋风词》里的月光是伤感的,因为喜欢的人在远方……一首首琴曲,我都会经历一次和古人的心灵沟通。 ... 绝招作文题目:古琴 仅供参考。 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 ”古城常熟,与古琴有着特殊的因缘,城内七条溪流横向排列,汇入南北向的主河道,如同一架古琴。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古琴,被它的神秘和庄严迷住了。 在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暑假里,妈妈给我请了一个老师,我的学琴生涯开始了。 刚入门的时候,尹老师只教了我“勾、挑”两个指法,让我每天各练二百遍。 第一、二天的时候,我还认认真真地弹,可到了第三天,我便觉得学古琴太枯燥了,嚷嚷着“不学了”,妈妈听了,立刻皱起了眉,严厉地说:“徐添翼,你算算你一共学了几天琴?才学两天你就要放弃?你学琴以前不是发誓以后会好好学琴吗?做随便什么事都要坚持,包括弹琴!如果你这点事情都坚持不了,你就别学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默默走进书房,认真地弹起琴来,并下定决心要坚持下去。 过了几节课,尹老师决定教我按弦,按弦是用大姆指右侧的一块肉紧紧按在琴弦上,然后拖动。 我按要求轻轻拖动了一下,呀,可真痛啊!要知道,琴弦就等于是钢丝,用肉划钢丝能不痛吗?仿佛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狠狠地切着我的手指,十指连心,我的心也在痛。 我停下来,想歇一会儿,可尹老师却说:“继续,弹琴要有恒心,要坚持,磨出老茧就不痛了。 ”我只好继续练琴,我忍着痛,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嘶!”我忍不住叫出声来,低头一看,手指已经出血了!见我的手指出血,尹老师才叫我停下来,不过还是让我每天都要多练。 第二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我的手上竟然已经长出一个老茧了!如今,我已经学琴三年了。 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的深厚。 在《酒狂》中,我认识了醉酒佯狂、悲愤踉跄的才子阮籍;在《凤求凰》中,我第一次听说了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用琴音找到知音卓文君的千古佳话。 我知道,《关山月》中的月光照在守卫边关的战士身上,是苍凉的;《良宵引》中的月光是淡淡的,如水般倾泻在人们身上,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秋风词》里的月光是伤感的,因为喜欢的人在远方……一首首琴曲,我都会经历一次和古人的心灵沟通。 仔细回想,在学琴的三年中,有泪水,有欢笑,有喜悦,有紧张……我不仅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磨练了意志,而且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内涵。 我的爱好500字作文弹古琴 我是怎么爱上弹古琴的呢?那还要从二OO九年春节说起。 在这年的春节晚会上,我看见节目中有种像古琴一样的东西,摆在舞台中央,这样的东西有四五个,这一下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东西能干什么,它的原料是什么东西,爸爸说:“这是一种乐器,名叫古筝,共有二十四根弦,这也是中国的传统乐器。 ”演奏开始了,我听的津津有味,一曲完终,我连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我非常羡慕,希望自己也能用古琴弹出许多动人的曲子。 于是,我天天缠着妈妈给我买一架古琴,后来妈妈终于被我磨的不行了,给我买了一架古琴,我啊,那个兴奋劲,就别提了。 从此,白天我看书学习,晚上,在家中练习。 有时连续练四五个小时,整条手臂酸的都抬不起来了,但古筝对我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忘记了酥麻,忘记了疲乏。 经过八个假期的刻苦练习,我已经能弹许多悦耳的曲子了。 其中,我是喜欢的就是数它了——《战台风》,它是著名的作曲家——王昌力的著名佳作,它气势磅礴,快速、调高,弹着这首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忙碌的画面:码头上,工人们正在搬运物资,突然海面上波涛汹涌,刮起了大风,而且是台风,工人与台风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奋力的保卫国国财产的安全,台风过后,货物一件不少,工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个个都欣慰的笑了。 古筝,它是我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劳动的硕果,它是我理想的种子,它是我人生的伙伴。 它诉像故事,泄成瀑布,滋润情怀,激励斗志。 我今天为古琴而感到自豪,明天古筝为我而感到骄傲。 我爱弹古琴! 作文.,与苏轼《琴诗》有关的高中作文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四大爱好,状琴咏琴,自然也成了古代诗苑的一朵奇葩。 一般地说,诗人咏琴,较多地从听觉的角度,感受美妙琴音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像唐代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刘长卿的《听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往往如此。 当然,也有不少诗人的视角是不同一般的,他们往往不直接状写所咏之物,而是藉此言彼,通过咏物,表达特定的思想,寓于独特的寄托,苏轼咏琴,正是这样 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 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细细读来,两联诗上下也有关联,上联肯定了琴声不只因有了琴才有,下联又以此为前提,肯定了琴声也不只是靠纤细灵便的手指发出。 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即序中所说的琴和十二琴之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天籁之音”。 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联系开去,世上万事万物,无不靠对立统一而成名成就:有千里马而不遇伯乐,千里马难以脱颖而出,有贤才而无圣主,贤才同样要夭折……读苏东坡的《琴诗》,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 在内容上,该诗借物言理,言近意远;在形式上,该诗采用只问不答、只驳不辩、答辩自在其中的手法,给人新鲜之味。 诗到宋代,大有变革之味,苏轼正是力主“变革”的开拓型人物。 《琴诗》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新,无疑是宋代诗坛的一股春风。 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题沈君琴》一诗中所说的琴与声的关系,也是琴乐中象和意的问题,隐含有“得意忘言”的意思,和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有异曲同工之义。 “意”是传统古琴美学中最为强调的美学范畴之一。 琴乐中“意”的提出初见于《韩诗外传》卷五: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 ” 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 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 ” 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 ” 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 ” 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 ” 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 ” 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 ” 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 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 ”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 文中记载了孔子学习《文王操》的过程,从得其曲(曲调)到得其数(结构),再得其意(意蕴)、得其人(为人),最终达到得其类(体貌)。 此处最早将 “意”的美学范畴用于古琴音乐,并把获得音乐的内在意蕴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之后,“意”作为美学范畴始终贯穿于以后的琴论中,对传统古琴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成玉磵《琴论》中有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弹人不可苦意思”美学命题,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穷。 ” 宋沈括赞琴僧义海琴艺高超,也有“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梦溪笔谈·补笔谈》)之言。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之命题也同样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表示了他对弦外之意的追求,对“无弦”之美的肯定。 古琴美学由此重视象、意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在古琴审美上形成了重意轻象的定式,以追求弦外之意为古琴演奏的最高境界。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 写弹古筝的 我也是七级哦!我的爱好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弹古筝了。 每当我看见电视上古筝弹奏者那潇洒的身姿,弹出那悦耳动听的曲子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筝弹奏者呀! 爸爸妈妈终于同意我去古筝训练班报名时,我高兴的手舞足蹈,几乎控制不住那高兴的心情。 然而,谁却能想到,要学 会弹古筝,谈何容易!学古筝正式开始后,我才体会到万般艰难。 首先要把手放出正确的姿势。 我开始弹时,手不是放太低,就是放太高了。 再说弹拔时,古筝的琴弦比较多,而且每根琴弦都是白色的,只有把准了,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如果一不小心没戴指甲的话,手指上常常会压出一道道红痕,似乎血都要渗出来了。 如果想偷懒的话,还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 有一次,我差点想放弃。 但是,老师教过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父母也鼓励我坚持就是胜利。 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我一步步艰难地走过了。 古琴,低沉深奥;二胡,催人泪下;萧,凄凄凉凉。 而古筝,是柔和的,是优美的;有时,又是雄伟的,是有力的。 它既可以表现《高山流水》、《寒鸦戏水》或《平湖秋月》的小桥流水般的优美活泼,也可以表现《战台风》、《霸王卸甲》或《临安遗恨》的雷电交加般的大气雄壮;它既可以在《汨罗江》中模仿欢快的鼓点,也可以在《春江花月夜·红楼钟鼓》中模仿余音绕梁的钟声。 弹古筝,使我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战台风》,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团结起来力量大”,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林冲夜奔》,让我感受到了林冲“逼上梁山”式的无奈;《泼水》,让我感到我已经来到了欢乐的人群中,在泼水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用特殊的方式与人们互道祝福。 我决定朝这条路走下去,绝不半途而废。 写描写“声音”的作文怎样写 古琴的声音是让人迷恋的,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的或舒缓或激越或凝重。 我特别是喜爱注、猱、揉、吟的指法,让人真正体验到余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象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实且虚,缭绕而去,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如郭熙《早春图》中卷云皴的山岚萌动,又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那样的绵绵不断,遥远至时间深处。 每一次弹《忆故人》,起始的泛音过后,那一段反复的猱吟,让我感觉到七弦琴在手指下似乎呜咽起来,像是一缕似断似续的烟,想要连在一起,但其实已不能,它们无望地上升,企望在上升中再续前缘。 故人慢慢地走进琴声,那是我的故人,还是古人的故人?琴弦吟哦着,颤动着,感觉心就一点一点怅惘起来,然而终究是空落落的。 也许这是因为今天的人和人之间没有了山阻水隔,无须了鸿雁传书,看淡了心心相印,羞惭于思念深情,我们不需要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念故人,也不必款款情深地怀念故人,也许我们也没什么故人了,故人如空气散向四方,再见面都是新人了;而今人很快地又成了故人,消失在城市的皱折里。 我们的回忆不再是一条河,只有一些碎片,偶尔泛起在日子与日子的空隙。 ,谈一下你对古琴的认识(不少于800字)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文化中最为古老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以及乐器制作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正因为如此,2003年,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成为继昆曲后被列入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 要学好古琴,必须对古典文学和数学有一定修养?这里重点问数学……... 不知你是从哪听来的这么个说法,还没听说数学跟古琴有这么个关系,倒是多读一些古典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你学习古琴、更好的理解乐曲会有很大帮助,数学学得好固然好,但学习音乐的人大多数形象思维好,逻辑思维偏差些,也就是普遍文科好,理科差,数学也学得不好,(高考时也是考文科),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很好的演奏乐曲、理解乐曲,完美的表达乐曲,进而登上艺术之巅。 古琴文化小论文 琴德精神与大学生的“为学” 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从先秦时代起,他便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康盛赞:“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在文人阶层世代相传的结果,使得其具有了超越纯粹乐器的地位而获得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古琴时,常常面对这样的困惑,即:古琴本是一样乐器,其研究应当属于音乐史的范畴,但古琴的发展、成型、流传、研究又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莫大的影响。 只要我们面对古琴,就无法割断其与文化母体之间的脐带而奢谈其音乐史上的存在价值,亦不能将之作为纯粹的文化现象而剥离其具体音乐环境。 在此基础上,古琴的音乐精神是一个综合体,只有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多维观照,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一文化瑰宝在今天的存在价值。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高峰,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在宋代,文人阶层将古琴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把古琴音乐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影子。 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探讨与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信念。 古琴流传至今,不失其本身蕴含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虽然面临着许多教学有损的情况,我们也可以从琴德精神中得到感悟,从琴德精神可以学到古代人文高尚情操,对大学生“为学”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琴德精神与“为学”的关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的精神显而易见,人们无论从事何种事业,其原因不外乎:一是自己的爱好,能使自己获得身心享受;二是能从中获得物质回报。 作为非职业化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绝大多数是为了第一个目的去学习古琴艺术的,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他们大多不会去想借此要获得特质上的利益,相反还要自己花钱学琴。 “为学”是古琴爱好者学习古琴艺术的动力,也是当代古琴艺术赖以生存普及的基础。 ... 莫名的,感到有一丝惬意,从心中而来。 品一缕幽幽茶香,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既不是懂茶之人,也不是那种会品茶之人。 只是单纯得觉得,茶水之中,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清香,袅袅,却没有那种特别的浓郁。 因为茶已凉尽,但是香气中略带的那一份苦,却并没又消失,依然保留在其中。 突然就是由此,心中有了一份没有由来的惬意之感。 就是因为一杯茶,仅此而已,再没有其它的原因。 由此而来产生的惬意,竟然不明白,由何而来,似乎是因为茶的滋味,抑或别的原因。 再一次满满的热水被斟上,心中那份惬意却由此消减了许多。 难道是因为那杯凉茶,是心头蒙上那一丝凉意,使心中的惬意增加了。 而热茶冲淡了心中的凉意,所以惬意自然减淡了许多。 一杯好茶是诱人的,而一杯好的凉茶,却可以由此透过看到背后的一切:精细而又磨腻的加工,以至于在那里面,似乎可以看到酿茶之外的历史,除了茶源,还有的就是各个朝代的风流人物,似乎他们有一种共性:那就是会品茶。 也不难怪,茶在古代是作为一种饮料而存在的它使人宁静,使人悠远。 音乐老师说,文人雅士基本上都会弹古琴的,那种刻意,为了成为文人雅士的那一种特有的刻意,远远及不上茶来的自然。 其实,只要是茶,不只是会品,连一个普通的平民,都可以从中,品出不同的味道。 饮茶的惬意,是由茶而来,也或是由心而来,这就不得知了。 有人常说,心如止水,真正做到这个的时候,我认为只有在品尝的时候,无论是一杯上等的好茶,如大红袍、碧螺春、铁观音等,抑或下等的也许连名字也没有的乡野小茶,品出的有同一种味道:简朴宁静。 只有在饮茶之时,才可以真正体会到“一丝惬意心中来”的感受,因为茶的淡然,让人望而止步,只有在那时候,在能真正体会到,在那时候是没有欲望的,有,也是那种对茶水的渴求。 茶,古时之茶是用山泉浸泡的,嫩绿的天然工序,原汁原味。 曾经幻想,在竹林之中,依山泉而卧,品一杯夏茗,因该是惬意的吧。 茶可以给人许多想象,那种关于美好,淡然的归隐,似乎是一种归宿,心灵归宿。 一丝惬意淡从心来,夏日品茗,也许是那种难以忘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学古琴有什么好处?


成人学习古琴有什么好处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和西方乐器自小耳濡目染不同,学习古琴者,多在成年或心性稳定期。成年人学习古琴,不仅可以练得一技之长,还有很多附加的好处。潜移默化地,学琴者会因为古琴乐曲的熏染会变得十分有气质。一,去浮戒燥、静心启智古琴的音色和雅高贵、悠远沉静,可以使弹琴者远离浮躁和喧嚣,回归无上自然,心灵清净无染。又有古语说“静可生慧”,因而内在的修为、悟性和智慧都随之增长。二,提升文化修养古琴承载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学琴的同时可以领会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以及儒释道之文化精髓。从美学角度,欣赏古琴曲,重在余韵和弦外之音,即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如同水墨画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无限的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三,提升自身气质抚琴时要求气定神闲,坐姿、手势等举止中正平和、优雅含蓄。因而长期抚琴可以达到内外兼修,提升自身气质的目的。四,有助于养生弹琴时左手“按弦”、右手“击弦”可以使手指的末梢神经得到刺激,从而带动全身经络的活动;古琴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天地中的阴阳五行、人体的五脏六腑一一对应,五音的和谐旋律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和畅。五,缓解压力,抵制抑郁欧阳修曾写到过“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於友人孙道滋,受宫(五音之一)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由此可见,弹古琴可以治疗“幽忧之疾”,闲时抚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古琴可弹,可拨,可滑过琴弦,即使抚擦一根琴弦,那丝丝擦响,亦可表达一种心境,散发一种韵味。没有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弹琴者不能弹出动人的琴曲,听琴者也不能感受琴曲的感情。于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伯牙与子期以琴成知音,而嵇康,使广陵散成为绝响。

古琴好学吗 能自学吗

古琴入门虽然容易,但是学好比较难,有老师和没老师的区别很大,所以自学的话还是相对不容易,前期自学的话,后期也是要找老师的。古琴的各个方面都是自成体系的,如记谱法、指法、跌宕的弹法等等。初学者只靠自己摸索,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对其准确理解掌握,会走很多弯路。更麻烦的是,有些如基本指法错误,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更改。所以,初学古琴还是要有老师指导为好。古琴学习技巧1、针对性重点练习初学者在练琴时,一定要先抓住重点、要点练,而不要泛泛式的练习。对于自己感觉困难的地方、技巧难度大的地方,一定要抽出来单独练习、反复练习,直至熟悉为止。还有就是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去练,比如说你的掐起笨拙,就要单独练习掐起;你的节奏差,就要加强节奏练习;按弦不到位就要专门练习按弦,而且要放慢速度,等熟练准确了才能提速。2、分段式练习一些初学者在练习乐曲,开始时就是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练习,这样练习不太利于记忆。应该分段练习,把每一段都练熟后,最后再全部连上作整体上的练习。而分段练习又是从分句练习开始,这种练琴方法其实就与组装一个玩具或学习开车差不多,只有先把各个细节处理好,才能在整体上宏观把握好。3、计划性练习要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自己安排的进度,做出一个大概的练琴计划,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目标,在规定的时间里把其练完。比如说新曲子可以一天练熟一句或一段,这样比较容易完成。这种方向明确与目标量化的练琴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大大提升练琴的效率与质量。

有基础学古琴需要多久?

1、古琴基础知识(约1周)真正的大师永远都怀着一颗学徒的心,在学习古琴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当然成为大师首要的还是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古琴的名称与历史、构造与象征、形制与象征、指法、流派等等的都是要逐一仔细了解学习、2、指法练习(1-2个月)练习指法的过程比较乏味,但非常重要!坚实的基础能保证你之后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你会接触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如音准、节奏),零音乐基础的不用担心,老师会引导你的。3、琴曲弹奏入门(约1年)古琴曲分为十个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应的曲目一级:古琴吟 湘妃怨 凤求凰 慨古吟 陋室铭 兰花花二级:双鹤听泉 良宵引 清夜吟 极乐吟 秋风词 拉纤歌三级:玉楼春晓 精忠词 泣颜回 风雷引 秋江夜泊四级:石上流泉 神人畅 酒狂 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五级:鸥鹭忘机 楚歌 关山月 高山 洞庭秋思 释谈章六级:梧叶舞秋风 庄周梦蝶 长清 沧海龙吟 平沙落雁七级:忆故人 长门怨 龙朔操 佩兰 天风环佩 白雪八级:流水 渔樵问答 梅花三弄 欸乃 雉朝飞 渔歌九级:离骚 捣衣 龙翔操 乌夜啼 秋塞吟 水仙操十级:潇湘水云 樵歌 广陵散 秋 胡笳十八拍 幽兰所以,把学古琴细分来看,学古琴也就这么个三步曲,重要的是在每一步走的稳。


上一篇:梧桐树三更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