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 1、侍:侍奉, 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 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 ”的宾语,在否定句 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同“已”, 是“止”的意思。一说这里的 “以”是动;毋,不要。 3、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居,平日,平时。 4、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5、则:连 词,那么 ,就。 6、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7、率尔: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 相当于 “然”,……的样子。 8、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 ,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9、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乎:于,在。 10、加之以师旅: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11、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 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 12、为之:治理这个国家。为,治。 13、比及: 等到。 14、且:连词,并且。 15、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16、哂 (shěn):微笑 ,这里略带讥讽。 17、方:见方,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 18、如 :连词,表选择,或者。 19、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20、如 :连词,或者。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21、其:那。 22、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23、俟:等待。 24、能:动词,能做到,胜任。 25、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26、如:连词,或者。 27、会:诸侯会盟。 28、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9、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30、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31、愿:愿意。 32、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33、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34、鼓:弹。 35、瑟:古乐器。 36、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7、舍:放下。 38、作:立起来,站起身。 39、撰:才具,才能。 40、伤:妨害。 41、乎:语气词,呢。 4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43、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44、冠者 五六人,童六七人:几个成人 ,几个孩子;五 六,六七, 都是虚数 45、喟然:叹息的样子。 46、与:赞成。 47、后:动词,后出。 48、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4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 用;让:礼让,谦逊。 50、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创作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及注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同“已”,是“止”的意思。一说这里的
“以”是动
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逼近。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饥荒
为之:为,治。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哂(shě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使……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胜任。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后:动词,后出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是后人所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大学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实词是什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实词如下: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9、咏而归:咏,唱歌。10、吾与点也:与,赞成。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