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热衷于造车呢?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热衷于造车呢?我的理解就是,未来的生活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所有的物品和系统之间都是数据连接,从而将整个生态浮现出来。
正如当初的O2O大战一样,都争先恐后的加入到其中。互联网造车最终谁能脱颖而出,就得看自身的实力和策略。但最终一定会形成一个完整生态和改变产业发展模式。
之前和一个汽车行业的朋友聊过这事,他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传统汽车厂商造现在的新型车,那是「车+互联网」的思维模式。
他们希望「互联网」能给驾驶带来更多的便捷,更多的功能,核心还是「驾驶」。
2 互联网公司造车呢,是「互联网+车」的思维模式。
他们认为「车」只是「互联网」这个基本面上的一个场景设备,和「手机」代表的「移动场景」一样,「车」代表的是「驾驶场景」,因为这个场景下,出于安全和使用习惯的因素,手机的功能会被大大弱化。
所以,不管是「移动场景」还是「驾驶场景」,都是入口,也都是出口,目的就是让「互联网」时时刻刻贴身于人,从人身上采集数据,有反馈数据给人。 我相信,同样是「造车」,思维方式的不同,造出来的车也就是两个不同的产物。
会有多不同呢,这距离可能比「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的距离,还要大。 而这个距离,势必会影响使用者在不同的使用方式和生活理念上,渐行渐远。
️ 盘三个东西——
️ 盘心力:1号位愿不愿意all in ?
也就是说,当你认为公司要做第二曲线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愿不愿意把第一曲线完全放弃,要不然你就是派了一个任务交给第二个人去做?当真正做第二曲线的人是一个伪1号位的时候,这件事就很难做成;
️ 盘体力:是否有足够时间关注。
谁的时间都不是无限多的,所以,这时候要问自己,你是不是能把细节盯到底,能不能去踩坑,然后复盘总结,要清楚,有些事情不是你有意愿就能做到。
️ 盘脑力:第二曲线不能是一个新业务方向。
比如亚马逊我们都知道是做电商起家的,云计算当时只是它的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反过来又成了亚马逊很好的延伸,而不是完全跟之前的业务不相干,这个就是能做的。
相反,如果企业的第一曲线跟第二曲线完全一致,它其实更像一个新的业务方向,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曲线。
互联网大佬为什么执着造汽车
从缥缈的乐视汽车到已经上市即将交付的蔚来es8,中间穿插着小鹏、小米等汽车品牌,可以说互联网大佬介入汽车圈已经成为了一种现状,但为什么要在没有等好互联网行业的情况下涉足这个汽车行业呢?其实根本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让这些嗅觉敏锐的大佬看到了机会。其实从这些互联网汽车品牌的产品中不难看出,他们所寻找的正是现在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传统汽车品牌纷纷转向自己的发展方向。毕竟市场是决定一切的标准。同时,与传统燃油车不同,从某些方面来说,新能源车似乎更容易造,这也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瞄准这一块的原因。毕竟公司原本的性质让他们对高科技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将自己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汽车上,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车辆的智能互联。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虽然看似离互联网行业很远,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其实造车是一个烧钱的过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绝对不可能做出合格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互联网造车只被少数品牌上市的原因。以蔚来品牌为例,因为这个品牌有很强的生活体验,背后的人都是互联网巨头,正是这个条件让互联网想要涉足汽车行业。一般来说,互联网介入汽车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诱惑力很强,有必要介入这个行业。毕竟造车真的很烧钱。百万购车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