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龄的养生智慧

时间:2025-09-28 12:54:47编辑:小松

古代饮食养生

  人们在生产生活斗争中,由于采食 植物 和狩猎,逐渐了解和认识到许多 物品 既是食物又是药物。我国最早的一部《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只有饮食 养生 ,才能增进人体 健康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养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养生   不偏荤。洪昭光先生在谈及这个道理的时候,常常举例说,人有28~32颗牙齿,犬齿4颗,是吃肉用的,能撕能咬。门齿8颗,叫切牙,像刀,用来切蔬菜水果。人还有磨牙,就是臼齿,16颗,这臼齿像磨,用来磨五谷杂粮。也就是说,吃肉的牙少,吃菜和五谷杂粮的牙多。所以,人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现在有些人饮食结构欧美化,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摄入过量,于是出现了无数肥胖儿、 脂肪肝 患者。尤其是许多3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挺起了啤酒肚,这是很危险的。   要多吃蔬菜。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 癌症 研究基金会建议每人每日食用蔬菜400~800克,但是我国人的平均摄入量是276.2克,明显偏低。许多蔬菜不仅可口,而且有 保健 功效。如菊花脑、蒌蒿,无论凉拌爆炒,无不清香味美,可 清热 败毒。洋葱、大蒜开胃化浊、通便降脂,芹菜清热散风、通便降压,西红柿、胡萝卜等红黄色蔬菜,含有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对人体有益的 营养 物质,这些都是适宜现代人的保健蔬菜。   豆类也要多吃。大豆是人类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其氨基酸配比合理,最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并含有较高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烟酸、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等,保健功效卓著。   不偏成。饮食偏咸不利健康。日本高 血压 发病率最高的地方是东北部秋田县和北海道,那里的人常吃咸鱼、咸菜,而冲绳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低,那里的人多吃新鲜蔬菜,吃新鲜鱼,而且口味偏淡。中国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也就是盛满一啤酒瓶盖的量。我国人吃菜品种多,虽然单道菜肴不算咸,但品种吃多了,食盐总量就上去了。除严格控制烹饪食盐用量以外,对那些用盐加工的咸豆、咸肉、咸蛋、腐乳、酱等,均应少吃。   古代饮食养生注重点   1、饮食有时   元代 医学 家邹铉说:“食味调和,百病不生”。其意是按时饮食,才能使身体获得各种营养,使气血充盛,而机体强壮。饮食应有规律,注重饮食滋味的调和。   2、饮食勿偏   《保生药录》提出:“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饮食结果应丰富,而不偏颇。有不爱吃的食物,不强迫自己爱吃,但也不要绝对不吃。有爱吃的食物,也不要太过分偏爱。否则容易导致身体营养的失衡,过于偏爱某种食物也会引发身体 疾病 。   3、食宜清淡   宋代《医说》一书说:“去肥浓,节酸碱。”意为日常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咸重菜肴。很显然,目前大多数人都被饮食中过多的脂肪所害,而引发高 血脂 、高胆固醇,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病。饮食清淡,少放油、盐、糖等佐料的确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4、适温而食   “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这是古籍中对进食温度的精辟论述。通常我们都认为吃饭喝水应吃热的、喝热的,不吃凉的。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做法,正确的饮食温度应该是“温”而不是“热”或“凉”。有医学研究调查发现某些食道癌高发地区的人们饮食普遍习惯吃刚出锅的热面条。长期的高温刺激也会引发 消化 道黏膜发生癌变。   5、食要限量   《千金方》曰:“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可重用。”饮食过量可伤身体诸病之所由生也。所谓饥饱得中,即是饮食8分饱,不过饱,也不过饿。饮食过饱则脾胃之气大伤,也容易造成其它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过饿也会伤脾胃之气,不仅不能 减肥 ,反而伤了脾胃之气,影响运化,更易发胖。   6、食宜缓细   清代石成金在《长生篇秘诀》中提出:“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咀嚼食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没有仔细咀嚼就直接吞咽,会直接造成脾胃受损而引起胃疼、反酸、胃胀等不适,久则变生它病。细嚼慢咽的食物也更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为身体脏腑所用。   7、进食专心   《论语.乡党》曰:“食不语,寝不言。”是要求进食时要专心,有利胃纳和食物消化。进食说话,有造成呛咳甚至食物呛入 呼吸 道的可能,所以进食时不说话不仅是 礼仪 的问题也有健康的意义。   8、怒后勿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保持进食前后的良好精神状态,有益养生。怒则伤肝,肝气横逆则犯胃腑,无论是食后怒,还是怒后食,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慢性 胃炎 甚至溃疡的发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慢性胃炎的发生决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那么简单,而多数是因情绪问题或长期的压抑、紧张造成。事实上,临床中即使幽门螺旋杆菌经服用抗生素转阴之后,胃病的症状仍然全部存在。所以,脾胃病尤当首重情绪管理。   9、选食易慎   元代忽思慧提出:“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变色者不可食。”这主要是说应注意饮食物的卫生,对质量无保障的食品慎重选用。   10、餐后保健   《千金方》提到:“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这是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及保健。餐后叩齿,可令唾液腺分泌旺盛,唾液中的消化酶入胃可促进消化。叩齿也利于牙齿的坚固。

中国古人的饮食养生观有哪些?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阴阳平衡的养生智慧之一:重视养护阳气

  养护我们的阳气,除了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健康之外,更重要地是能够保养我们的生命。尽管人有生老病死,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但是,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就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我们的阳气,从而做到延年益寿。   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阳气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阳气的衰弱、阴气的强盛却是一个人为不可抗拒的趋势。那么,也许有的读者朋友就会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还养生干什么呢?反正这是不可抗拒的”。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养生的目的是在于能够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寿命能够达到人类寿命的极限,而并非是说,养生就是要告别死亡。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养护自己的阳气,从而能够很好地对抗阴浊,延缓衰老呢? 养护阳气:晒太阳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就是,我们要顺应天时。前面我们提到过,春天是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而到了夏天,则是阳气最多的时候,这个就是阳长阴消,那么,我们在春夏这两季里面养阳就是顺应天时。如果我们能够和这个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相结合来进行养阳,也就是说借助天之阳,来养护我们的人之阳,那么对我们的健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助天之阳来养护人之阳呢?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晒太阳。人之阳和天之阳是息息相通的,而自然界中阳气的来源是太阳,因此,晒太阳是十分有效地借助天之阳来养护人之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无需花钱、最为简单的方法了。这个方法,正是把《易经》中深奥的道理,转化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养生方法。   尽管晒太阳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是,一旦我们能够掌握有效的晒太阳的方法,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养护我们的阳气。 给朋友们介绍一些有效的晒太阳的方法 。   首先,便是在清晨的时候晒一下太阳。当金色的太阳,徐徐地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出来,抬起我们的胳膊,把我们双手中的劳宫穴对着太阳,做一下深呼吸,这样可以有效地养我们的心和肺。   接着,便是在中午的时候晒一下太阳,特别是冬天的中午,这个时间是晒太阳最好的时间。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在晒太阳的时候,要把头顶的帽子拿掉。许多人,特别是一些老年朋友,喜欢在冬天的时候戴着帽子,因为这样能够保暖,实际上,把帽子拿掉对于我们的晒太阳,是有着很大的好处的。一旦我们拿掉了帽子,那么当阳光照射我们的时候,头顶的百会穴就能够有效地吸收阳气,从而达到养脑的效果。另外,我们还可以转一个身、低下头,让阳光从风池穴进入我们的身体,这样,阳气就能够贯通我们的督脉。   当我们吃过晚饭之后,可以趁着夕阳尚未落下的时候,出去走走,晒一下一天中的最后一次阳光。这个时候,我们在晒太阳的同时,可以把我们的手握成半拳,然后叩击我们的肾。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呢?由于肚脐眼正对着后背的地方是命门,它是储藏我们生命火种的地方,同时也是蕴藏我们先天阳气的地方。在它两旁差不多一拳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肾枢。我们在晒太阳的时候,叩击命门和两个肾枢,就能够在肾经当值的时候,把一天中最后一点阳气吸收到我们的肾中。借助天之阳来补充我们日益减少的人之阳,可谓是养护阳气的第一个方法。 阴阳消长   《易经》告诉我们,在一天之内,有阴阳消长的说法,这对我们的养生工作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我们只要能够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同时把其和我们的养生结合起来,那么,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阴阳消长的理论来进行养生呢?   在一天之中,太阳是在早晨升起,到了中午的时候达到最高。在早晨太阳初升到中午达到最高的这段时间内,自然界的阴阳是阳长阴消的,阳气逐渐的增加,直到达到一天的最高点。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养生应该以动养为主,也就说,要多运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动则生阳”,特别是对于阳气虚的人来说,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运动养阳,能够获得比其他时间段更多的效果。至于下午到傍晚的这个时间段,太阳慢慢下降,相应的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下降,而阴气开始增加,那么我们就应该顺应天时,进行静养。《易经》中还说“静则生阴”,对于那些阴虚的人来说,这个时候进行养阴,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这就说明了,只要我们能够顺应天时来养生,那么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合理地吃一些保养阳气的食物来养护我们的阳气。   除了上述两个方法之外,通过调整心态也能够很好地养护的阳气。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七情”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它们分别对应了我们的心、肝、脾、肺、肾。   七情也是分阴和阳的,例如喜属于阳,而悲则属于阴。所以,如果我们每天能够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态,快快乐乐地生活,那么我们的阳气就会很充足了。因为喜是属于阳的,一旦我们高兴了,七情就能够给我们生阳;而悲是属于阴的,所以如果我们经常是一个悲伤的心情,那么它就会损伤我们的阳。老人们常说的“笑一笑治百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时常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让自己保持一个喜的心态,这样就能够让我们从七情中获得阳气,从而有效地养护我们的阳气。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就在于把握生命之气与自然相通的规律,而其关键又在于掌握阴阳的变化。

大凡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九州还是人体九窍,五脏以及十二肢解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贯通的。人乃金木水火土及三阴三阳之气而存在,如经常违反这些原则,则邪气就会伤及人体,这是寿命减损的原因。人必须学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平衡,顺应大自然间气候的改变,保护我们自己身体的阳气。




风和日丽,人们便神清气爽,心情舒畅,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就能固守阳气,虽然遇到了外界的致病因素也不会伤害人体,这是顺应时序变化调养的结果,所以圣人能精神专一,顺应阴阳之气,而与神明通达,如果违逆了自然界的清净之气,就会内使九窍闭塞外使肌肉臃肿,保护身体的阳气就换算了,这样会伤到自己,阳气也会受到削弱。

所以我们常人要向圣人学习,学习圣人的清静之气,学习圣人的专注之一,也学习圣人是如何养护自己的身体阳气的,这样我们也可以和圣人一样活到100岁。


《黄帝内经》养生知识有哪些?

1、起居有常睡觉、起床要有规律,昼醒夜眠,不要睡眠颠倒,不要熬夜,不要赖床,要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因为熬夜伤津耗气,赖床伤阳气。2、饮食有节《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饮食的基本原则。意思是说,饮食要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要有规律,吃饭要定时,营养要全面均衡,不要挑食偏食。3、顺应季节四季气候各异,春多风,夏多暑热,秋多燥,冬多寒。四季养生要遵从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原则。肝喜调达恶抑郁,养肝当顺其条达之性,常令心情舒畅;心属火藏神,夏易亢,养心当静,静养神以潜心火。4、“和”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和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按摩、刮痧、拔罐、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气功等,其目的都是通过运行气血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5、情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恬淡虚无”是指思想安定,情绪稳定。情绪稳定则气血各安其乡,气血平和则人健康无病,所以人们要调节情绪,保持平和恬静的心态其实就是最好的健身方式。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以及 养生 保健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其中对 养生 学的论述尤为独特细致。它将 养生 的高手分为四种,即真人 养生 、至人 养生 、圣人 养生 、贤人 养生 。因为圣人贤人离我们很近,但真人至人却离我们很远。所以 ,要明白真正的 养生 高手,究竟是如何 养生 的,就要搞懂真人和至人这两大类型人的 养生 ,那么他们是如何 养生 的?

1.真人 养生 秘诀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什么意思呢?

就是真人这种会 养生 的人, 他们能够把握住天地阴阳的变化,能够掌握阴阳消长的规律,能够吸收大自然的至精至纯的精气,能 够“众人皆醉我独醒”,精神内守,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协调统一,所以他们的寿命能够很长很长。

从《黄帝内经》的这段话不难看出,真人 养生 的秘诀无外乎四点。

一是提掣天地,能够驾驭宇宙运动的变化节律;

二是把握阴阳,能够掌握人与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

三是呼吸精气,也就是要善于吐纳、导引等呼吸、运动 养生 奥秘;

四是独立守神,能够做到清心寡欲、精神内守、形神合一。 这些上乘的 养生 秘诀,我们现代的人能做不到吗?

2.至人 养生 秘诀

《黄帝内经》说,“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意思就是至人这种会 养生 的人,他们有淳厚的道德品质, 并且能够全面掌握 养生 的秘诀和技术,能够调和天地阴阳和四时气候的变化,可以避开世俗的纷争,真正意义上做到聚精会神,可以 自由自在的神游在天地之间,视野和见闻都能广集四面八方之外,到老都能身体强壮,而且容颜不衰。

从《黄帝内经》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至人 养生 的秘诀主要有三点。

一是淳德全道、德全不危,懂得待人接物之礼、洞察世态人情之道,精通修身养性之德,并身体力行之,这样便可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

二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配合人与自然的阴阳变化,顺应四时气候的节律演变;

三是移世离俗、积精全神,身居世俗之内,心超世俗之外,可以耳听八方,眼观六面。

以上两大类型,是《黄帝内经》中最为上乘的 养生 秘诀,只不过很多人看到这两套 养生 秘诀,都会发出感叹!但是我们可以以此为榜样,以此为梦想,即便最后达不到,离她越近岂不是越好!即便是了解此类知识,把它作为中华文化传承颂扬,意义岂不更大!


上一篇:拼多多刷助力平台免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