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论文1000字左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资料来源:www.lunwenqq.com
高分悬赏论文:怎样看待我国新农村建设
怎样看待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所处阶段
【本文摘要】 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决定》作出这一基本判断,是从统筹城乡的角度认识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所处的阶段。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怎样看待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所处阶段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决定》作出这一基本判断,是从统筹城乡的角度认识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所处的阶段。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强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的方向和目标。《决定》作出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基本判断,准确反映了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彰显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迫切要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要继续深化农村内部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更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和融合,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市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统筹产业发展,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统筹城乡建设,着力推动农村繁荣;在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迫切要求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别的主要体制性障碍,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破解的首要难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保持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保护秀美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乡土文化,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小城镇建设成人口、产业、市场、文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发挥其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求一篇发展新农村大学生1500字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全党社会工作的重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些什么呢?有人说:“教育今天做的事是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明天”,关乎新农村建设的现在和未来,教育理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新农村的建设有四个特点:整体性、时代性、
长期性和区域性。新农村的建设在国家的财政资源分配上,既要考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社会自主发展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教育,这才是新农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实行的鼓励和选拔大学毕业生入村当“官”,到基层当助理的做法不仅是积极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更是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目前留在农村的人是老、女、弱、幼。青壮年、能人都向城市流动了。农村的管理存在问题,要发展经济首先需要人,大学生恰恰具有知识能力上的优势,也正是“工业反哺农业”思路的体现。从农村角度出发,新农村在建设需要对农村工作有热情、踏实、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另外,综观农村当前的教育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所欠缺,欠发达地区的状况更加糟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基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大量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意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人才瓶颈。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到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农村,锻炼自己,发扬扎实、勤奋、刻苦的精神,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为就业开辟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