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积累知识,也就应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好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一历史 必修二知识点小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2、目的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召开 (1)时间: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宗旨: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 措施 ,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签署: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自关贸总协定缔约以来,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缓解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 文化 传统。 (2)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5)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影响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成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协议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性质 贸易自由化组织 5、影响 (1)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4)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建立与发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 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3)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4)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5)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由来 关贸总协定成立后,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2、背景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以上。 5、意义 (1)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2)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3)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1)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期末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 ★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高度集权的法老XX: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XX。法老是XX的XX。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1)是古代埃及法老XX的象征; 2)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3)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4)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4.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6.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二)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 文化 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那么你知道 高一历史 必修二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时间 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 2、阶段 (1)较快发展(1927——1936)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遭受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 原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原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 (2)时间:1953——1957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 (2)内容:①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 (1) 措施 :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规章制度 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人混乱。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6年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营方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基层组织: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复习历史的技巧 第一、学会寻找线索,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注意寻找线索。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都是采用专题形式教学,每个专题都会有自己的线索。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清每个专题的最基本线索,然后顺着最基本线索进行完善,最后形成知识树。在理清每个专题自己的线索后,再寻找各个专题间的线索,比如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式,将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比较,比如经济史里面,对资本主义的发比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比较。 第二、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已经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科,更加注重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真正的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真正的理解。 第三、注意一些最基本 方法 的运用。上课的时候还是要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课下多关注社会 热点 问题。 提高历史成绩有什么窍门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完整版)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