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这两天在音频课里听到好多次《肖申克的救赎》。许多不同领域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部作品,虽然他们会从各自的专业结合感受加以解读,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这部影片给了人们美好的希望。一直记得电影里的这句话, “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 等自己真正体会到的时候,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难。
安迪的冤狱看似毁掉了他原来让人艳羡的生活,但却给了他机会认清真正的自己。想象一下如果一切都没有发生,事业成功的他可能也会活得非常油腻,他是否在追逐名利和享受的路途上停下来?还有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或者在歌剧院听着那首咏叹调时会不会如此感动?如果没有这座监狱,他是否了解自己的巨大潜能?我不知道斯蒂芬·金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原型,但我相信世界上有安迪这样的人,他们心怀愿景,意志坚定,永不言弃。
看安迪的故事极佩服他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可以淡定地接受惩罚与苦难。大概真正有能力的人都是这样,不会抱怨,只会努力。如果希望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就先让自己长出丰满的羽翼,并且准备好迎接未知的风雨。一把小锤子,20年的滴水穿石,让他通过那段长长的排污管道后走向了清白的世界。上帝很公平,所有的努力都会标上价格,每次看到他偷换了典狱长的账本,带走帮他洗的黑钱,并将那些罪行公之于众,就觉得好爽快。
当人明白了自由的可贵,很难再回到原来被束缚的生活中。朋友问远在异国的孩子以后有什么打算,小姑娘很明确地告诉她不想回来,因为在那里没有人会在乎她是谁,那种感觉很自由。最近常听“梁品”,有位老师说人最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是让自己快乐。如果不需要假他人之手获得这样的能力,那么人生一定很美好。有时候看着别人的诗和远方,会心生羡慕,但人过中年,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很难再去到新的地方或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这半年多的时间,我听了很多,也思考很多,原本为物欲所累,其实也没什么非要不可的东西。如果不太多地外求,心灵还是可以蛮自由的。
特别重复放了安迪不顾典狱长的威胁在传达室播放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女生二重唱《今宵微风吹拂》这一段。优美旋律飘荡在肖申克监狱的上空,所有的人安静驻足,用心聆听,那一刻无法描述的美好。音乐澄净明亮的色彩让灰色高墙里有了难得的温情。昨晚听刘雪枫老师的音频解读古典音乐,觉得喜欢古典音乐真的很幸福,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兴趣爱好,更是一种可以独自享受的乐趣,在音乐中与心灵的对话何等美哉。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
很早之前就知道这部电影,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或者说不怎么想看。他是一部豆掰高分高达9.7分的励志电影,从初中被老师推荐,一直到高中好朋友又推荐才看。我很庆幸我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以监狱为背景的电影,但是很巧妙,它向人们传递了自由和希望。全片以瑞德的角度叙述了安迪的故事。安迪,一个年轻帅气多金并且刚正不阿的银行家,可是因为种种巧合,被冤枉入狱。当时瑞德打赌他会第一个崩溃,可是他没有。在所有人的谩骂和侮辱中一声不吭,在恶劣的环境下与自己独处。一开始有人问他为什么入狱,他说他是无辜的。可是别人告诉他,这里的人都是无辜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有错。他在这里待了十九年,从来没有抱怨过,堕落过,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爱好,用石英锤刻石头。他甚至用自己的本事修建图书馆,帮所有的警务人员报税,帮典狱长做账,帮人们考取高校文凭。他是有用的,他在发挥自己的价值,他偷偷给人们放音乐 不惜被关禁闭 他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由。一直到他被关的十九年,来了一个小偷。这个时候人们问他为什么入狱,他会说,这里的人都是无辜的。这个时候我觉得他已经被体制化了,已经开始不再反驳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可是转机出现了,这个小偷在别的地方坐牢时,听过这一起案子,并且知道真正的凶手。他告诉了安迪,安迪心中突然死灰复燃,他去找典狱长,可是典狱长这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不愿意放他走,关了他一个月的禁闭,并且设法杀死了小偷。第一次安迪被关禁闭,别人说禁闭难受,安迪却说这一个星期他很开心。这一次关禁闭,他胡子拉碴,憔悴不堪。典狱长放他出来让他做账,他说他不愿意了,典狱长却威胁他。看到这里我才明白社会可能比这还要现实,没有那么多的好人,但是也没有很多坏人。他出来以后,镜头一转,原来他从来没有要在这里等死的念头,他挖了二十年的地道,他还是继续帮典狱长做账,但是他偷偷留了案底。他逃出去以后,先是告了典狱长,其次洗脱罪名,最后帮朋友瑞德找到人生方向。
安迪一开始在监狱里时,告诉瑞德要心怀希望,可是瑞德很暴躁,他说希望会杀死人,可是当他出来了,他却说,希望是最好的事情。在这样一个肮脏,阴暗的地方,安迪从来都是安迪,他高傲,博识,心怀希望。他或许隐藏起来一部分的自己,但是他从来没有丢失过。
以我现在的阅历,资历,我只能看到这些价值。告诉我要勇敢,要有思想,要有灵魂,要心怀希望。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期待。或许几年十年二十年以后,我再来看这部剧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不过我相信,不论我多大,这始终是一部好剧。
肖申克的救赎是真实故事吗
《肖申克的救赎》不是真实故事,是虚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围绕著“希望”两个字,然而在阐述光明面的同时,却藉由监狱的黑暗面及囚犯对于新生的渴望,来衬托这个充满正面意义的主题。故事背景是20个世纪30年代。故事中,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判无期徒刑,由于监狱的腐败,他在真相即将大白的情况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监狱饱受了各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然而,安迪并没有被多舛的命运毁掉,他经过20多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重获自由,在墨西哥海边过上了自由人的生活。扩展资料《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角色:1,安迪·杜佛兰年轻银行家,原欲报复妻子外遇,后反悔打消念头,不料妻子及情夫当晚即遭杀害,被诬陷杀害二人罪名,进入肖申克监狱。后在监狱待了19年后,在监狱中办监狱图书室,为囚犯播放美妙的音乐,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大家打点自己的财务,典狱长发现他的理财特长后让他帮助自己清洗黑钱做假帐。通过瑞德陆续获得凿子之类的小工具,利用期间打造的地道逃狱,重获新生。2,艾利斯·波德·瑞德肖申克监狱囚犯之一,狱中交易商,与安迪结为好友在狱中数次为安迪提供凿子之类的小工具。曾经数度申请假释均被驳回,安迪逃狱后,终于获得假释并且与老友重逢。
《肖申克的救赎》是真实故事吗?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安迪·杜德兰挖地道20年逃出监狱的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吗?有点,但不是真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史蒂芬·金的原著《丽塔·海华斯与肖申克的救赎》于1982年出版,是金出版的四部中篇小说《不同的季节》的一部分。另外三个故事分别为:《身体》、《善瞳》和《呼吸法》。《身体》最终被改编成1980年受人喜爱的电影《伴我同行》(Stand By Me),而《妙手生》(Apt瞳孔)在1998年被拍成了电影,因此四个故事中的三个被搬上了银幕。至于《肖申克的救赎》,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电影《逃离恶魔岛》(Escape From Alcatraz)上映三年后,《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出版了。这部电影与国王的《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恶魔岛是一座美国联邦监狱,建在旧金山湾的一个岩石岛上,与恶魔岛同名。阿尔卡特拉斯联邦监狱于1934年开放,1963年关闭。对于那些不熟悉《逃出恶魔岛》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讲述了弗兰克·莫里斯和他的兄弟约翰·安格林和克拉伦斯·安格林在1961年12月到1962年6月之间通过恶魔岛的通风管道挖出一条路并成功逃脱的真实故事。他们在逃亡过程中是生还是死还没有得到证实。莫里斯和安格林兄弟是终身罪犯,而安迪·杜德兰,只是个无辜的银行家,莫里斯和安格林兄弟只花了六个月就逃出了恶魔岛,而安迪·杜德兰花了二十个月就逃出了肖申克监狱。而且,他们并没有直接穿过监狱的墙壁,但是,就像安迪·杜福瑞一样,他们从未被抓过。相反,他们被认为是被联邦调查局淹死的,尽管美国法警局(U.S. Marshals Service)一直把他们列在通缉逃犯名单上,至少到2018年是这样。现在,还有其他囚犯的监狱的故事,像基督山伯爵,大逃亡,魔,在几,史蒂芬·金当然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作家,他不需要为材料借谁的东风,但事实是,肖申克并承担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逃离恶魔岛,至少就电影本身而言,甚至是中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是完全相同的故事,但他们可以被视为非常相似,如果没有其他的话。而且,有一个关键点几乎太相似了,不可能是巧合。在逃离恶魔岛的过程中,莫里斯发现恶魔岛的混凝土墙已经变软,因为多年来海水的潮湿、咸、冷的空气渗入监狱结构。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偶然发现肖申克的墙壁是脆弱的,当他用石头锤试图在牢房墙上刻上自己姓名的首字母时。如果你想把这叫做随机巧合,好吧,但在我看来,《逃离恶魔岛》和《肖申克的救赎》都靠得太近了,这种相似之处不可能只是巧合。不过,我想,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吧。我从来没有听过斯蒂芬·金(Stephen King)说过他的《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灵感的来源,但每个人都从某个地方得到灵感,似乎逃离恶魔岛(Escape from Alcatraz)至少对《肖申克的救赎》有一些影响。,是很值得重视的——因为我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它会影响发表的故事,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或者精彩的电影从1991年开始,肖申克的救赎——伟大的艺术家做承认天才在其他艺术家,他们经常互相汲取灵感——纳撒尼尔·霍桑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影响,例如,如果《肖申克的救赎》的亮点确实来自于1962年恶魔岛大逃亡的真实故事,那对我来说似乎没什么问题。就目前而言,两部电影都做得很好。不过,老实说,我认为《肖申克的救赎》进一步探索了人的内心,以及即使在最可怕的情况下,希望如何永远存在;《肖申克的救赎》显然是一部更受尊敬的电影。请记住,1939年的《绿野仙踪》被认为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但它最终也是对1910年同名电影《绿野仙踪》的翻拍。我想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人们通过穿墙逃跑,但可能不能准确地说,《肖申克的救赎》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取材于什么事件?
《肖申克的救赎》播完到最后,屏幕出现了“谨以此片纪念艾伦•格林”,我本来以为这是根据艾伦•格林的事迹改编的电影,后来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才明白完全是我想错了。原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是取自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艾伦•格林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编导弗兰克•德拉邦特的经纪人,于影片完成前夕去世。真的不得不感叹,虽然电影只有短短两三小时,但背后制作的故事,工作人员与演员们流的汗水,却有好多好多……而整部影片看下来,感触最深的还是里面的主人公们宁可忙着活,也不忙着死的监狱状态。不管身处什么样的逆境,都得如剧中主人公安迪一样,积极地活着。1947年,银行家安迪•杜佛兰受律师陷害,被指控杀死了妻子和妻子的情夫,被判终身监禁于肖申克监狱。进监狱后,安迪凭着一流的理财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帮典狱长“洗钱”,新建肖申克监狱图书馆……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真相大白,重获自由的那刻。直到1965年,小偷汤米也被送进了肖申克监狱,安迪才从汤米的口中得知,了妻子与其情夫的死亡真相。原来真正的凶手叫布拉其,被关押在另一个监狱,而且很快就要出狱了。安迪兴奋地跑去找典狱长,让他重审案件。典狱长想让安迪一辈子呆在监狱里帮他“洗钱”,不仅没答应,还设计谋杀了案件唯一证人汤米。汤米死后,安迪心灰意冷。他意识到典狱长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会为他翻案。若继续呆在肖申克监狱,只有等老,等死的结局。因此,安迪开始了他的自救计划。1966年,揣着对国家体制的失望,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知的希望,安迪从自己用19年牢狱时光挖的洞里逃跑,成功越狱,并将典狱长的贪污行为曝光。最终,政府重新整治了肖申克监狱,典狱长不肯乖乖就范,开枪自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带着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快感结尾,简直大快人心。
如何理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安迪本身,因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的拯救体现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让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这两个人,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预警榜首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展现音乐的美;而第三次,则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的,这是个划时代的胜利。 后来,出现了来一个扭转乾坤的年轻犯人,他知道关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凶,然而很不幸的,这个年轻人被杀害了。这时,瑞德以为安迪会在使我中选择自杀,恰好相反,真正想获得自由的人,会选择另一条路,一条通往自由的路。真凶自由应该也是本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