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生活该是怎样的?
从大学毕业开始,就进入社会,经历过当代年轻人基本都经历过的事情:找工作、面试、进入一个公司,租房、挤公交、挤地铁、加班、喝酒、应酬、失恋等等。似乎,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但是,我也一直在想,这样的生活,究竟是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内心深处,总是希望有所改变,但实际上,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出了社会,就要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父母逐渐老去,收入能力下降,家庭压力不断增加,需要解决几个人生问题:生存、买房、结婚、生子。没有家庭强力的经济支撑,仅靠个人努力,那就必须时刻保持好的工作状态,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毕竟,只有积累,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看的是个人贡献,也看中个人能力。有时候,很羡慕那些能够经常去旅行,经常去玩乐的人,只因自己根本没有这样的资本。自从有了家庭,有了小孩,就需要每天为家庭考虑,花钱之前就要好好想一下是否必要。这样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习惯,这也许是许多人普遍的生活状态。有个朋友,毕业后就开始创业做生意,凭借吃苦的毅力,敏锐的商业洞察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他月入几万的时候,我还在打着几千块的工;当他花80万回家建房子的时候,我连个首付都没有;当他花66万买了辆奔驰的时候,我只能开一辆9万元的丰田;当他花200万买了2个铺位的时候,我工作面临危机,随时准备失业。人生的差距,就是从最初的选择开始的。他选择了一条困难的道路,创业,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欲获得更多,也就意味着承受更多。当他选择不惧未来的时候,我选择安稳度日,但生活最终会告诉你,人生,无论怎么走,都不会是安稳的。有时候问自己,如果是你,可以做到这些吗?答案是明显的,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眼界问题。经历过许多事情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人跟人之间的差距,首先来源于看到的东西不同。还是我刚刚的那个朋友,他毕业出来,不是跟我们一样,去找一份好的工作,去一家大公司,而是去了一个小公司干杂活,每个月才2000块。那时候,我们不理解他的想法。后来,等他自己出来创业,我们才慢慢明白,他已经选择了未来创业的方向,但因为不懂,所以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入这个行业,等摸懂了再出来自己干。这样的眼界,是我所不具备的,而这种吃苦的心态,也是我所缺乏的。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干什么,未来可以干什么。而我,随波逐流,如蒲公英一般,风吹到哪里,我就在哪里扎根。这样的生活状态,也许是大部分人所经历的。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被生活推着走,对于变化感到无力,对于未来一无所知,缺乏危机意识,缺乏规划。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仅仅只是框架内知道,而缺乏跳出框架看问题的能力。或者说,分析现状与未来的能力,是不足的。现在的我,在一个3线小城市,有一份工作,每月固定还房贷,还有几个月就可以结束的车贷,然后基本除开一些基本的生活消费,家庭消费,基本月光。这就是生活无奈的地方,每当银行扣款的时候,感受真的太难了。只能说,我努力做好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情。家庭和睦,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这几乎成了我生活的重心。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围绕着这个家庭,我希望家人可以过上好的生活,我也希望能够为儿子积累多一点经济基础,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出路。看过这样一句话,阶层升级是依靠几代人接力奋斗出来的。父辈,让我受到了大学的教育,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而我,可以为我的孩子做些什么?仅仅只是房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去思考,一个普通人是怎样炼成的?这条道路,我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需要如何去做出改变,规律是什么?如何实现突围?如何培养思维?如何提高眼界?浑浑噩噩,多么可怕的现实,折磨了多少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不愿继续下去,但生活的条条框框似乎已经把我紧紧捆绑,思维固化,生活固化,想要改变,从何下手?量变会导致质变。或许,从各种生活小事改变开始吧。家里乱了,不要熟视无睹,动起来;家里的灯坏了,想办法去修理,不要拖;吃的好一点,不要老是吃外卖;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多走动;感知周边的美好,感受城市的变化;跟家人多点联系,感受亲情的温暖;跟孩子多互动,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跟老婆多点交流,多点柔情,这是陪伴自己一辈子的人;多跟远方的朋友联系,再不联系就淡了;多学习,多接触新的事物,需要跟紧社会进步的步伐;总之,每一处小的改变,好的改变,都会融进内心,成为内心温暖的一部分。既然已经是一个普通人,那就做一个积极乐观的普通人吧。
什么是普通人的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也就是五谷杂粮,每天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天小小的生活,小小的自己。这就是普通人呀。我们大家过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柴米油盐,这些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应该就是如此吧。没有太多喧嚣,也没有太多烦躁。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过好这一生足矣。
我们终其一生,不都是过着普通的生活吗?简单朴素,平淡及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呀,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什么是现实?
现实其实就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理解,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哲学中“现实的人”是为了与“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人”区分而提出的概念,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现实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按其词源有“追寻智慧”的意思。“哲”起源很早,其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现实是现实,生活是生活
现实是现实,生活是生活
文/苇眉儿
初识言叔夏,是她的《白马走过天亮》一书。书中的《袋虫》一文,留给我深刻战栗的印象。“啊。如果可以的话,我也真想成为像衣蛾那样的人啊。”可,事实是,“而我,还是不能成为衣蛾的。”现实就是如此的现实,生活就是如此的生活。
查阅言叔夏老师的简介,感觉也很深刻和战栗,冲击感不一般。
“有猫之人。白昼梦游。夜晚散步。”真的是很有个性和特点的一位女子。
“博士学位。曾获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和林荣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白马走过天亮》《没有的生活》。”真的是很有才华和实力的一位女子。
与以往我读过的散文随笔不太一样,《没有的生活》文笔诠释一种迥异灵气的叙述风格,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却又在字里行间呈现一些视觉冲击和心灵波动,想象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不言而喻。虽是一些琐琐碎碎的生活文字,不乏烟火尘世的气息,掺杂新鲜时尚的个性元素和与众不同的阐述方式,林林总总的意向扑面而来,是幻象的文字是隐喻的文字,更是诗意的文字,关于生活,关于家庭,关于自身,关于故乡,关于日常……让人到中年的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这部写给所有年轻人的书,也是一部写给即将告别年轻时代人们的书,收录了三十五篇散文和一篇短篇小说《妻子的猫》,充分印证了言叔夏如她而言:有猫之人。第一辑《地平线》,第二辑《某城的影子》,第三辑《天黑以前》,言叔夏,该是一个怎样个性卓然不同的知性女子?其文字,应该就是最好、最完美的解说吧。
《“你那边几点?”》《卖梦的人》《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没有的生活》《黑牙》《绝食表演者》《某傻子的一生》《食人花》《黑太阳》……标新立异的题目,很是抓眼。我喜欢那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里面的话语让我感同身受。“然而,就如同那首歌所写的那样:我想为你做一道菜,但是我没有锅子。我想为你织一条围巾,但是我没有毛线。我想为你写一首诗,但是我没有笔。什么都没有的大冢,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啊!我从广场绕进岔路,在一条不知名的街道上,寻找着一个地图上没有的地方。那就像鸵鸟把头埋进了沙堆里。在那秋日既高且远的天空底下,倏地发觉,自己究竟在这里找着什么样的东西呢?”同上。我也有如此一样一样的感受和心得。梦想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一个丰满,一个骨感,却又生生上演着残酷大片: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鸵鸟把头埋进沙子的滋味,唯有鸵鸟最清楚最感受,其他人的任何解读都只是一种揣测和臆想,要不怎么有个“当事人”一词呢?文段结尾那句“自己究竟在这里找着什么样的东西呢?”也是我心底最想呐喊的呼告和反诘。生活,生下来,活下去,一路走,一路寻,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只恐怕,有的人,一辈子都追寻不到吧。
芦苇。暖炉。糖块。春阳。黑鸟。电线杆。年糕。坡道。悬崖。车厢。轨道。一口井。洞穴般的放映室。戏院。屋顶。雨日。投影机。漆黑的布幕。阶梯。河水。石头。鬼魅……一个个让你猝不及防的意象迷宫般,读者可自行穿来穿去,体验着此前未有的体验,感受着非同一般的感受,攒聚着别有洞天的攒聚。每个人的心灵不一样,每个人的世界也就不一样,却又在某个时刻,心有灵犀。
没有的生活,栩栩如生在言叔夏的新书《没有的生活》中,鲜活,抑或枯萎着。我们都生活在没有的生活里,自在,抑或纠结着。
挥挥手,就此告别,连一声再见都不用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