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图画,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或“图画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就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符号用来记事,后来图画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象形的汉字。二、汉字演变的过程:1、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雏形,其发现是在动物的骨头上,故而得名;2、金文:是商周青铜器时代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铭文;3、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是秦国时期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体;4、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起源于战国时期,对后代的书法有很大的影响力;5、楷书:字形简化,字体端正,是现在汉字的正体字;6、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行书的出现弥补了楷书的书写缓慢和草书字体不易辨认潦草,在实用性和艺术性都高于楷书和草书。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特点
汉字的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超越了起源史,属于初步成熟阶段了。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影响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系统,因而汉文化在历史上对周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