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时间:2025-09-30 12:22:38编辑:小松

公立医院改革路径

对于中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社会的主流意见是实行股权多元化,将医院推向市场。卫生部拟出台的《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就规定,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不低于51%,这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资本将被允许进入公立医院。但是,日前媒体对北京新兴医院“送子神话”的曝光和质疑说明,简单地将医院市场化或民营化是不能解决积存





已久的问题的。

  从《了望东方周刊》的报道来看,新兴医院取得“送子神话”的商业成功主要是靠广告。但巨额的广告费,对一家民营医院来说,想必也是一笔不少的负担。我相信,新兴医院产生的问题,与它的财政压力是有关的。根据一些资深医师的分析,新兴医院的秘诀在于,让患者一直吃药,3个月不好就吃6个月,吃得越多,医院挣得就越多,直到患者吃不起为止。这时候,医院就可以“患者自己放弃治疗”为由推卸责任。

  新兴医院之所以敢这么做,原因在于医疗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的理论,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一是存在供需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他们为了早日康复,将会对供方即医生和医院言听计从。作为供方的医生掌握专业知识,他可以为患者治病,当然也知道如何为患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酬金。而同样作为供方的医院,由于有建设和给员工发奖金的压力,也希望患者越多越好,患者花的钱越多越好,因此存在诱导消费的倾向。二是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或产品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个人多久会得病,得什么病,得病后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如何,随之要付多少钱,患者往往很无知。

  新兴医院的诱导消费、私抬药价以及违反科学常理看病等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其一家的问题,但从上述分析来看,实际上它直指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医疗体制的改革路径。如前所述,目前的主流观点是用股权多元化来缓解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和因药价虚高而引起的医患紧张,但问题在于,现实中各地推行的股权多元化和市场化往往就是民营化,就像过去的将国企一买了之一样,现在很多地方也是简单地将医院一买了之,以为一股就灵,能够解决上述存在很久的积弊。

  但公立医院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宜搞成与营利性私人投资相结合的股份制。国家办公立医院的目的本是为社会提供近似福利化的医疗服务,保障对弱势人群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而私人投资医院是为了取得回报和利润,与公立医院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在一个股份制医院里,一边是国有资本,一边是民间资本,如何使这两种性质和目标不同的资本结合到一起?又如何将它定位和定性(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这是一个挑战。

  另外,医院市场化和民营化以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不能改变,患者与医院之间依然是不平等的关系。而且,作为营利性医院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以及作为医生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部的张力,怎么把它们统一起来?所以,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道德监督机制,没有足够强大的专业监督机制,简而言之,没有足够强大的保障公平的机制,单是推进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医院的效率是可以提高,但广大患者的利益又如何来保障?问题是我们现在恰恰缺乏上述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司治理模式,而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和民营化。其实,这也与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是竞争,而不是民营化,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日京/编制)(来源:金羊网)

时论

  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政策相适应的医疗服务和经营管理新体制,逐步增强公立医院的活力和竞争能力。

  对于中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社会的主流意见是实行股权多元化,将医院推向市





场。卫生部拟出台的《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就规定,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不低于51%,这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资本将被允许进入公立医院。但是,日前媒体对北京新兴医院“送子神话”的曝光和质疑说明,简单地将医院市场化或民营化是不能解决积存已久的问题的。

  从《�望东方周刊》的报道来看,新兴医院取得“送子神话”的商业成功主要是靠广告。据新兴医院的顾问透露,在做电视广告的第一年,新兴医院就花费了1亿元的费用。目前新兴医院至少在20个地方卫星电视台同时播发广告。广告既为新兴医院带来了大量的患者,但巨额的广告费,对一家民营医院来说,想必也是一笔不少的负担。新兴医院产生的问题,与它的财政压力是有关的。根据一些资深医师的分析,新兴医院的秘诀在于,让患者一直吃药,3个月不好就吃6个月,吃得越多,医院挣得就越多,直到患者吃不起为止。这时候,医院就可以“患者自己放弃治疗”为由推卸责任。因此,其“最大的问题是违反科学常理看病。一些根本看不好的病,医院还是收治不误”。

  新兴医院之所以敢这么做,原因在于医疗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的理论,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一是存在供需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他们为了早日康复,将会对供给方即医生和医院言听计从。作为供给方的医生掌握专业知识,他可以为患者治病,当然也知道如何为患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酬金,而同样作为供给方的医院,由于有建设和给员工发奖金的压力,也希望患者越多越好,患者花的钱越多越好,因此存在诱导消费的倾向。二是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或产品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个人多久会得病,得什么病,得病后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如何,随之要付多少钱,患者往往不清楚。

  新兴医院的诱导消费、私抬药价以及违反科学常理看病等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其一家的问题,但从上述分析来看,实际上它直指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医疗体制的改革路径。如前所述,目前的主流观点是用股权多元化来缓解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和因药价虚高而引起的医患紧张,但问题在于,现实中各地推行的股权多元化和市场化往往就是民营化,就像过去的将国企一买了之一样,现在很多地方也是简单地将医院一买了之,以为一股就灵,能够解决上述存在很久的积弊。

  的确,医院民营化以后,产权可以明晰,政医可以分开,核算可以独立,或许管理也可以科学。但公立医院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宜搞成与营利性私人投资相结合的股份制。国家办公立医院的目的本是为社会提供近似福利化的医疗服务,保障对弱势人群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而私人投资医院是为了取得回报和利润,与公立医院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在一个股份制医院里,一边是国有资本,一边是民间资本,如何使这两种性质和目标不同的资本结合到一起?又如何将它定位和定性(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这是一个挑战。

  另外,医院市场化和民营化以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不能改变,患者与医院之间依然是不平等的关系。而且,作为营利性医院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以及作为医生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部的张力,怎么把它们统一起来?所以,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道德监督机制,没有足够强大的价格监督机制,没有足够强大的专业监督机制,简而言之,没有足够强大的保障公平的机制,单是推进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医院的效率是可以提高,但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和利益又如何来保障?

  问题是我们现在恰恰缺乏上述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可以弥补由监督机制缺乏带来的缺憾。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技术上的垄断和不完全竞争,我们才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司治理模式,而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和民营化。其实,这也与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改革无非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政策相适应的医疗服务和经营管理新体制,增强公立医院的活力和竞争能力,并切实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所以,是竞争,而不是民营化,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公立医院改革六大项是什么?

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一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有以下6个方面:
一是构建新体系。在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高水平医院和省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工作,把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纳入进来,集中力量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省域诊疗能力,减少跨省就医。在地市和县级层面,发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按照网格化布局,探索一体化管理,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连续性服务,持续推进三级公立医院对县级医院的“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提出到2025年各县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5%以上、各地市市域内住院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构建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
二是引领新趋势。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打造布局合理、技术较高、特色鲜明的优势专科群,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到2025年,全省新增80个以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增630个左右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并实现地市全覆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面向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科技前沿,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责任制整体护理、院前急救网络建设等服务模式,推进看病就医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优化就医流程,改善患者体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建设智慧医院,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度、满意度。
三是提升新效能。健全以经济管理为重点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对医院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精细管理和有效利用,提升医疗、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以大数据方法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不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绩效考核层层传导压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激活新动力。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逐步探索实行员额制管理。落实“两个允许”,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力争到2025年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提高至45%左右。针对性培养培训紧缺医学人才,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灵敏有序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和支付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紧密型医联体以绩效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
五是建设新文化。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持续打造行业党建特色品牌,深化医院党建“四有”工程建设。科学合理引导患者需求,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与信任。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关心年轻医务人员成长,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坚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六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完善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和院长。建立党支部参与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级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深化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着力培养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临床医技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上一篇:中秋节的习俗100字

下一篇:没有了